来源:合肥在线-合肥晚报

演出后合影。

7月的德国法兰克福街头,古典与现代交织,歌德故乡迎来“东方歌剧”。
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一行走进第九届“欧洲孔子学院大学生戏剧节”,在罗马广场和专业剧场间唱响《天仙配·鹊桥》《夫妻观灯》《女驸马·状元府》等原汁原味的黄梅戏。不仅让海外华人重拾乡音,也让外国观众领略中华戏曲之美。
从安庆到法兰克福, 黄梅戏架起 文化共鸣之桥
7月2日至6日,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应德国法兰克福孔子学院之邀,赴德参加第九届“欧洲孔子学院大学生戏剧节”,开启为期五天的文化交流之旅。
其间,剧院团队不仅在戏剧节上带来《天仙配·鹊桥》《夫妻观灯》《女驸马·状元府》等经典黄梅戏选段,更深入德国高校,举办黄梅戏专题讲座和体验互动。
“这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剧院院长韩再芬告诉记者,以戏为桥,让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一段旋律、一段唱腔建立共鸣,“这种交流的力量是深远的。”
此次出访,是该剧院继赴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奥地利等国家演出之后,又一次重要的国际文化传播之行。
街头即舞台,掌声为黄梅而响
当地时间7月3日下午,在法兰克福罗马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黄梅戏快闪表演悄然登场。
身着传统戏服的演员们在广场一角轻轻亮嗓,清婉的唱腔、典雅的身段,吸引了大批路人驻足。外国友人纷纷举起手机录影,更有不少人跟着节奏轻轻点头,报以热烈掌声。
“站在异国的广场上,看着大家被我们的演出吸引,那一刻我真的觉得非常自豪。”一级演员吴美莲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们把家乡的戏带来了,也把中国的文化自信带来了。”
当地时间7月5日下午的正式专场演出中,《女驸马》选场“状元府”、《戏牡丹》《夫妻观灯》以及《天仙配》选段“鹊桥”,在孔子学院的舞台上轮番上演,观众席中既有旅欧华人,也有慕名前来的德国家庭、青年学生。剧场内不时响起掌声,黄梅戏的独特唱腔和情节表现力让不少观众动容。
“虽然我不懂中文,但从演员的眼神、动作和音乐中,我可以感受到情感的流动。”一位德国大学生在演出结束后与演员分享,“这是一种很美的艺术,它跨越语言。”
讲座与分享,黄梅种子播撒欧洲
除了舞台上的表演,韩再芬还在法兰克福大学举办了一场黄梅戏艺术讲座。她从黄梅戏的源起讲起,结合自己的演艺经历,讲述了一个剧种如何从乡野民间走向国际舞台,也让在场学生感受到艺术与现实的联结。
“黄梅戏讲究以情动人,每一出戏都有故事,有人物,有温度。”韩再芬动情地说,“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青年人了解它、喜欢它,哪怕只记住一段唱腔,都是文化传播的成果。”
这一愿景,并非空谈。近年来,黄梅戏在海外的传播已渐成体系。
2010年,韩再芬的表演艺术与黄梅戏资料,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录并永久保存,她也成为继梅兰芳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家。
这份厚重的艺术传承,也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互动环节悄然“种”进了欧洲观众心中。德国学生模仿水袖动作、外国小朋友学唱“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现场热烈又温馨,一位当地志愿者称:“我们正在见证一次跨文化的心灵触碰。”
从“地方戏”到“世界戏”,在传承中创新
黄梅戏曾是田间地头的乡土艺术,如今正走向世界文化广场的中央。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一代代艺术家的坚持与创新。
作为黄梅戏第二代表演艺术家群体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韩再芬四十余年来始终活跃在创作与演出一线。她的表演融合众家之长,擅长刻画人物内心情感与细腻心理,不断拓展黄梅戏的艺术表现力。
“带队出去,是希望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文化在发展。”韩再芬说,“我们唱的不是一出戏,更是中国文化的温度、深度和情感。”
韩再芬两次荣获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颁发的文艺家“德艺双馨”称号,获“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白玉兰表演艺术奖”,是中国戏剧舞台上的常青树。
在她看来,戏曲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应是活态的文化。“既要坚守传统,也要贴近当代,走进更多年轻人和外国人的生活。”此次赴德演出正是这种理念的落地体现。
在社交媒体上,相关演出视频一经发布,也迅速获得大量点赞和评论。
有网友留言:“传统文化真的很酷!”“海外的朋友们也能感受到黄梅的魅力,骄傲!”“希望再芬黄梅以后还能常来欧洲演出。”
正如韩再芬所说:“黄梅戏的未来,在坚守中出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找到回来的力量。”
合报深一度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