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侯保军
在钢筋水泥浇筑的现代都市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追光者:他们身着沾满灰尘的工装,每日与烈日、汗水、喧嚣为伴,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撑起生活的重担。夜幕降临,或在短暂的休憩时刻,他们又化身文字的诗人,轻轻拿起笔,让灵感在纸页间流淌,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文学梦想。
从北京的家政工范雨素,到菜市场的女作家陈慧;从北京通州马驹桥的农民工刘诗利,再到穿梭街巷的外卖诗人王计兵,以及无数默默耕耘的底层打工者,他们用最质朴的文字,书写着生命的坚韧与对美好的向往,在生活的重压之下,点亮了一盏盏璀璨的文学星火。
清晨四点的宁波,城市还笼罩在朦胧的夜色中,陈慧已推着装满鱼虾的三轮车,赶往熟悉的菜市场。摆放摊位、整理菜品、与商贩们寒暄,随着第一缕晨光洒落,市场里渐渐热闹起来,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在这充满烟火气的环境里,陈慧却开辟出了一方独属于文学的天地。
她的摊位旁,一张简陋的小桌,一把塑料凳,便是她的创作空间。卖菜间隙,她顾不上擦拭手上的水渍,迅速拿起笔,将眼前的市井百态、人间冷暖记录下来。她写隔壁卖豆腐的阿婆,皱纹里藏着年轻时的故事;写杀鱼的王师傅,在血腥的工作中依然保持着对越剧的热爱;写那些来来往往的顾客,每个人都是一本未完成的书。
陈慧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悟。在她的笔下,菜市场不再是简单的交易场所,而是一个鲜活的人生舞台,每个人都在演绎着自己的故事。她的作品《渡头》《浮生》等,就像一幅幅生动的市井风俗画,让读者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即便生活的舞台再小,即便环境再嘈杂,也无法阻挡她对文学梦想的追求,无法磨灭她对文字的热爱。

在北京通州马驹桥的建筑工地,刘诗利的身影每天都会出现在高高的脚手架上。烈日下,他扛着沉重的钢管,汗水湿透衣衫;寒风中,他紧握冰冷的钢筋,双手布满冻疮。繁重的体力劳动,常常让他疲惫不堪,但在刘诗利的心中,始终有一片璀璨的星空。他在北京通州马驹桥讨生活,靠煮土豆、洋葱和小瓜果腹,每餐饭食仅需四元。哪怕在路边等工的间隙,他也不忘捧起书本阅读,于文字的星空中遨游。那句“有钱不住天通苑,落难必闯马驹桥”,道尽了无数漂泊者的无奈与坚韧。

2025年麦收结束后,刘诗利来到北京,在马驹桥劳务市场附近等活儿干。6月25日,未上班的刘诗利到书店看书购书时偶遇读书会,因衣着朴素的农民工打扮却坚持读书,被工作人员安排“插队”签名。公益人陈行甲为其签名时写下电话号码邀其联系,还赠书并与之拥抱。
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外卖骑手们匆匆的身影,王计兵便是其中一员。电动车的铃声、手机里的订单提示音,构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为了赶时间送餐,他在车流中穿梭,在楼梯间奔跑,与时间赛跑。但即便如此忙碌,他也没有放弃对诗歌的热爱。
等餐的间隙,红绿灯前短暂的停留,都成了他捕捉灵感的时刻。他随手拿出便签纸,或在手机备忘录里,快速记录下脑海中闪现的诗句。他把电动车的车轮当作诗行的韵脚,将城市的角落、陌生人的表情、生活的瞬间,都化作笔下的文字。“车轮滚过柏油路,像笔尖划过稿纸,留下的不是车辙,是未完成的诗”,在他的诗里,奔波的疲惫与创作的畅快奇妙地融合。
王计兵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他用沾满油渍的便签纸,记录下城市脉搏下的生存温度,让人们看到了外卖骑手这个群体除了忙碌送餐之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对文学的执着坚守。
我作为底层打工者群体中的一员,经历同样充满了艰辛与坚持。年过半百的我,在北京从事着一份每天工作十二小时、月薪三千多的保安工作。回望过去,从十六七岁离开农村,我便踏上了漫长的打工生涯。几十年来,我一直为生活奔波,干过砖窑厂、建筑工地的活儿,抱过水泥,背过石头,还曾像猴子似的在高空铁架上作业,木工、瓦工、钢筋工、架子工、油漆工等底层农民工的工作,我几乎都尝试过。为了生计,我背井离乡,在北京打工近二十多年。
十九岁时,我的诗歌在市区报纸发表,那一刻,仿佛一束光照进了我原本平凡而艰苦的生活。从此,无论工作多么辛苦,生活多么艰难,我都会在闲暇时光拿起笔,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书写内心的情感世界。在建筑工地的工棚里,我借着昏暗的灯光写作;在狭小拥挤的出租屋里,我在深夜构思文章;在保安值班室里,我利用换岗的间隙修改稿件。几十年如一日,我坚持业余创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文章陆续发表在《北京文学》《散文选刊》《海外文摘》《散文百家》等全国各地报刊杂志上。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农民工群体的文学梦想,看到普通劳动者对文字的执着追求,我加入了山东作家协会和中国散文学会。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为所有普通打工者添彩增光。
底层打工者追求文字梦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面临着时间和精力的双重压力,每天长时间的工作让人疲惫不堪,能够用于写作的时间少之又少。而且,我们缺乏系统的文学学习和专业的指导,在写作技巧和创作水平的提升上困难重重。此外,生活的经济压力也常常让我们在追求文学梦想时感到力不从心,我们需要为了生计奔波,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
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没有放弃,因为文字梦早已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中,成为了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陈慧在菜市场的喧嚣中坚持写作,刘诗利在工棚的简陋环境里笔耕不辍,王计兵在忙碌的送餐间隙捕捉灵感,我在保安工作的间隙坚守创作,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文学梦想的执着。
底层打工者的文字梦看似渺小,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我们没有被艰难困苦打倒,反而在文字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当我们用文字记录生活的艰辛时,那不仅是对苦难的倾诉,更是对生活的抗争和对未来的希望;当我们用文字描绘美好的愿景时,那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愿每一个底层打工者的文字梦都能绽放光彩,愿我们的文字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听到,让世界知道,在生活的底层,依然有一群热爱文学、怀揣梦想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生命的华章,诠释着生活的意义。让我们继续在文字的世界里坚守,用一支笔,为平凡的生活增添诗意,为底层的人生赋予尊严,让文字梦成为我们在困境中前行的力量源泉,照亮我们未来的道路。
致敬所有底层打工者的文字梦!致敬所有在生活泥沼中依然仰望星空的文字追梦者!

侯保军,男,70后,居泰安大汶口,十九岁发表文章,山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见《北京文学》《散文选刊》《海外文摘》《中华文学》《散文百家》《时代文学》《中国食品》《现代银行》等全国各地报刊杂志。《齐鲁晚报》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