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体育网

欢迎来到足球的世界

古希腊 罗马 文化作品 文化史学习参考

出现的书籍我会在文末列一个书单 这里当然放不下

油画 雕塑 照片等历史资料我会直接放在下文中 辅助视频笔记阅读学习♥

希腊

斯芬克斯金字塔

斯芬克斯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克里特 忒修斯杀米诺陶诺斯 阿里阿德涅之线

弥诺陶洛斯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阿里阿德涅之线 - 搜狗百科 (sogou.com)

弥诺陶洛斯在希腊神话中主要出现于阿提卡英雄忒修斯的事迹里。该故事的大致情节如下:

在从德尔斐神谕中获得启示之后,弥诺斯授意代达罗斯为他建造一座巨大的地下迷宫,以供弥诺陶洛斯居住。代达罗斯之子伊卡洛斯也参与了迷宫的建设。迷宫建好后,弥诺陶洛斯便住在其中,以犯人和雅典城进贡的童男童女为食。

雅典人被迫进贡童男童女的原因是他们对弥诺斯之子安德洛革俄斯的死亡负有责任。安德洛革俄斯因为在泛雅典娜节运动会上获胜,而被嫉妒的雅典国王埃勾斯杀死。弥诺斯欲为儿子复仇,遂向雅典开战。结果雅典人大败,被迫投降,并许诺每年向克里忒进贡七对童男童女,以供弥诺陶洛斯食用(一说为每3年进贡一次;或每9年一次)。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安德洛革俄斯是由于受埃勾斯之命前去猎捕马拉松野牛(与前面的克里忒公牛是同一头牛)而在马拉松被该野牛所杀。总之弥诺斯由于儿子之死而对雅典发怒,迫使雅典人进贡活人作为怪物的食物。

希腊神话中的著名英雄、埃勾斯之子忒修斯自愿作为童男之一前去克里忒(一说是弥诺斯点名要忒修斯作为贡品),以图除掉这个怪物。他和父亲约定,如果成功地杀死了怪物,就在返回的时候于船上悬挂白帆。忒修斯来到克里忒后,弥诺斯的女儿阿里阿德涅爱上了他。阿里阿德涅为使爱人免于一死,指点他在迷宫里不会迷路的方法。在大多数版本的神话里,阿里阿德涅给了忒修斯一个线团以使他可以标记出走过的路(这线团本是代达罗斯送给阿里阿德涅的)。忒修斯成功地在迷宫中找到了弥诺陶洛斯并将其杀死,然后领着其他人走出了迷宫。雅典人从此摆脱了这个恐怖的贡赋。[1]忒修斯带着阿里阿德涅返回雅典,但在半路上将她遗弃。在快要抵达故乡时,忒修斯忘记了要把船上的黑帆换为白帆的事。结果登高远眺的埃勾斯误以为儿子已死,就在绝望中跳海自杀。弥诺斯发现忒修斯逃走后极为震怒,把代达罗斯父子关在了迷宫里;但这二人用蜜蜡做成翅膀,成功地从克里忒岛逃走了,但由于代达罗斯之子伊卡洛斯心高气傲,不理父亲的劝告飞得太高,双翼遭太阳溶化跌落海中溺毙。

杀死弥诺陶洛斯是忒修斯最大的一件功绩。

阿里阿德涅之线,来源于古希腊神话。

克里特岛上有位弥诺斯国王,他的儿子被雅典人出于忌妒害死了,他于是便向雅典人民挑战。雅典也因为这件事而遭到了神的惩罚,充满了灾荒和瘟疫阿波罗神庙降下神谕:雅典人如果能够平息弥诺斯的愤恨,取得他的谅解,那么雅典的灾难和神祇们的愤怒都会立即解除。 雅典人只能向弥诺斯求和,求和的结果是雅典人每隔九年送七对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岛,供奉看守岛上著名迷宫的人身牛头的米诺牛。而这个迷宫据说为伟大的建筑师代达罗斯所造,道路曲折纵横,谁进去都别想出来。

到了第三次进贡的时间,忒修斯十分心痛,决定杀掉米诺牛,解救自己的祖国。作为童男之一,忒斯修到了克里特岛。被带到国王弥诺斯面前时,这位充满青春活力的美男子深得国王妩媚动人的女儿阿里阿德涅的青睐,她偷偷地向忒修斯吐露了爱慕之意,并交给他一只线团,教他把线团的一端拴在迷宫的入口,然后跟着滚动的线团一直往前走,直到丑陋的弥诺牛(即弥诺陶洛斯)居处。另外,她又交给忒修斯一把用来斩杀弥诺陶洛斯的利剑。他用两件宝物战胜了米诺牛,并带着童男童女顺着线团又幸运地钻出了迷宫。他们出来以后,阿里阿德涅跟他们一起出逃。

英雄忒修斯在克里特公主阿里阿德涅的帮助下,用一个线团破解了迷宫,杀死了怪物弥诺陶洛斯。这个线团称为阿里阿德涅之线,是忒修斯在迷宫中的生命之线。

后来,“阿里阿德涅之线”常用来比喻走出迷宫的方法和路径,解决复杂问题的线索。

代达罗斯和伊卡洛斯 飞向太阳

古希腊神话:代达罗斯和伊卡洛斯的故事 - 知乎 (zhihu.com)

奥林匹斯山(境内最高山)

奥林匹斯山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奥林匹斯山南峰

奥林匹斯山(希腊语:Όλυμπος),又称奥林帕斯,是希腊最高的一座山,位于爱琴海塞尔迈湾北岸,距希腊第二大城塞萨罗尼基约100公里。奥林匹斯山由52座山峰组成[3],其中最高峰“Mytikas”意为前端突出部,海拔2,917.727 [4]米。

1913年8月2日,瑞士作家Daniel Baud-Bovy和瑞士摄影师Frédéric Boissonnas在希腊登山向导Christos Kakkalos的带领下,三人第一次登上顶峰Mytikas,为人类首次登顶[5]。2018年8月2日,Google在部分国家的首页以首页涂鸦纪念首次登顶105年[6]

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是神的山,“奥林匹斯”的原意来自于“光之处”的意思。[来源请求]在希腊神话中,它的地位相当于天堂,众神、半神和他们的仆人居住在这里。

奥林匹亚竞技会

奥林匹亚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体育场被发掘后,于1961年恢复到了前4世纪时的样貌。与此前的体育场相比这个时候的体育场向东北移了75米。这个体育场长213米,宽31至32米,其跑道的起点和终点的沟依然保存,跑道长192.28米。它的周围是简单的草坡,这里可以坐4.5万观众。只有一个比较小的观众台是石头做的。这个观众台是为裁判和赫拉神庙的最高女祭司设立的。这位最高女祭司也是唯一允许参加观看比赛的妇女。运动员入场的地方是从阿尔提斯穿过西侧的草坡的一条拱道。赛跑是运动员朝宙斯圣坛,也就是朝阿尔提斯的方向跑。

腓尼基文字--希腊文字--拉丁文字(罗马)--晚期拉丁

拉丁字母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拉丁字母(意大利语:Alfabeto latino),又称罗马字母,指的是一套以古罗马字母为基础改造而来的成熟字母体系,最初在意大利半岛西欧流通,在19世纪时扩散为全世界最通行的字母,亦是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字母,是现代绝大多数欧美国家的唯一标准字体[1]

拉丁字母主要源于伊特拉斯坎字母,大约在公元前7至前6世纪,从希腊字母通过伊特拉斯坎字母,成为罗马人的文字。[1]根据Hammarström(在Jensen 521),B、D、O和X这四字母应该源自传入南意大利希腊字母Β、Δ、Ο、Χ。

没有争议的是这些字母主要源自伊特拉斯坎文化。字母“C”的读音充分证明了这点。

“F”字源自 href="https://zh.wikipedia.org/wiki/%CF%9C">Ϝ(Digamma),在原来的伊特拉斯坎字母及拉丁字母用来表示/w/音,“FH”才是本来用作表示/f/音的字母。后来罗马人简化了“FH”成为“F”,这字母从此就用来表示/f/音。

半元音/w/与/u/、/u:/及/j/与元音/i/、/i:/都用同一字母来表示,分别为“V”及“I”。

最初只有21个拉丁字母,没有“J”及“W”,而且只有大写字母,后来才增加到26个。[1]原来的拉丁字母没有“U”,但有字母“V”,可作元音或半元音来用;也没有“W”,因为“V”字的作用就如今日英语“W”相同;他们亦没有“J”字,因为“I”本身可以当作半元音来用。直到11世纪才从“I”延伸出“J”,从“V”延伸出“U”及“W”。

丧葬演说

伯里克利葬礼演说(世界著名演说之一) - 知乎 (zhihu.com)

德拉古 BC621 第一部成文法典

德拉古法典_百度百科 (baidu.com)

公元前621年,为了用平息人民的怨恨的方法加强贵族对雅典的统治力,雅典当局委托司法执政官之一的司法执政官德拉古制定了雅典第一部成文法典,称之为《德拉古法典》。

古希腊雅典一直没有成文法,只有传统的习惯。贵族利用手中的权力任意解释说明。基伦暴动被镇压后,雅典社会矛盾继续激化,人们试图在原先的体制内实行改革。由于贵族掌握国家权力,肆意歪曲法律,实行法制改革,制定成文法成为改革的方向之一。为了避免贵族随便杜撰或仿造习惯法,广大平民经常要求制定成文法。在他们的压力下,贵族被迫让步。公元前621年,为了用平息人民的怨恨的方法加强贵族对雅典的统治力,雅典当局委托司法执政官之一的司法执政官德拉古制定了雅典第一部成文法典,称之为《德拉古法典》。

希罗多德(历史之父)

希罗多德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作品[编辑]

Ἱστορίαι一词原意为“调查”、“探究”,因这部著作的影响,罗马演说家西塞罗评价他为“历史之父”(pater historiae)。但不少历史家和哲学家怀疑希罗多德所记内容的真实性,并称他为“谎言之父”或“欺骗者”。但近期的考古学成果证实希罗多德所记的“历史”大部分很准确。在很多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希罗多德参考了各地或对各个事件最权威的史学记载,然后才发表自己的意见去辨别真伪,并给与解释。

下面是《历史》开首第一段:

Ἡροδότου Ἁλικαρνησσέος ἱστορίης ἀπόδεξις ἥδε, ὡς μήτε τὰ γενόμενα ἐξ ἀνθρώπων τῷ χρόνῳ ἐξίτηλα γένηται, μήτε ἔργα μεγάλα τε καὶ θωμαστά, τὰ μὲν Ἕλλησι τὰ δὲ βαρϐάροισι ἀποδεχθέντα, ἀκλεᾶ γένηται, τά τε ἄλλα καὶ δι ἣν αἰτίην ἐπολέμησαν ἀλλήλοισι.哈利卡那索斯的希罗多德在这里呈上他的调查结果,旨在避免时间将人的劳绩冲走,俾希腊人和外邦人的功业不致湮没,也旨在解释这两族人何以发生冲突。

后世的编辑把在前430年至前424年发表的《历史》分为9章,以各缪斯的名字命名。前六章大致讲述的是波斯帝国的崛起,从利底亚克罗伊斯,第一个亚细亚的希腊征服者的故事说起。波斯帝国的创始人居鲁士大帝击败了克罗苏斯并吞并了整个亚细亚。前六章记载到前490年当波斯在马拉松战役兵败于希腊联盟为止。后3章记载的是波斯王泽克西斯一世十年后企图雪耻马拉松战役并再次侵略希腊的事迹。《历史》记载到前479年当雅典在萨拉米海战和希腊联盟在普拉提亚战役再次将波斯击败,并使波斯帝国的国界退回到爱琴海对岸结束。

画作 《酒神狂欢秘祭》

酒神祭(提香创作油画)_百度百科 (baidu.com)

画作 《宙斯与忒提斯》

《宙斯和忒提丝》(Jupiter and Thetis)。右边也蹲着一直老鹰。Thetis就是那个只有脚踝是弱点的阿喀琉斯的母亲,当年众神之战的时候是站在宙斯这边,召唤了百臂巨人帮助宙斯打仗的。宙斯也追求过她,但她拒绝了

雕塑 《断臂维纳斯》

米洛的维纳斯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米洛的维纳斯(希腊语:Ἀφροδίτη τῆς Μήλου,法语:Vénus de Milo)也称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1]、断臂维纳斯,是一座著名的古希腊雕像。这座雕像创作于公元前150到125年之间,表现的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罗马神话中与之对应的女神是维纳斯)。这座大理石雕成的雕像高204厘米,略大于人体真实大小。[2]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现代希腊语称作米洛),故被称作米洛的维纳斯。

过去它曾被误认为雕刻家普拉克西特列斯的作品,现在一般认为是亚历山德罗斯的创作。目前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3]

画作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鲁本斯创作油画)_百度百科 (baidu.com)

索普格罗斯 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剧情简介

底比斯国王莱瑶斯年轻时曾经劫走邻国科林斯国王珀罗普斯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因此遭到诅咒。当他和王后柔卡丝塔的亲生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表示他会被长大后的儿子杀死。为了逃避命运,莱瑶斯刺穿了新生儿的脚踝[1],并将他丢弃在野外等死,然而奉命执行的牧人心生怜悯,偷偷将婴儿转送给在科林斯王国工作的牧人,科林斯国的牧人再阴差阳错将婴儿送给珀罗普斯,国王把他当作亲生儿子抚养长大。

有天,俄狄浦斯德尔斐神殿里请求太阳神阿波罗神谕,得知自己将来会“弑父娶母”。为避免神谕成真,俄狄浦斯便离开科林斯,并发誓永不再回去。俄狄浦斯流浪到底比斯附近时,在三叉路上与一台马车发生冲突,受到马车上的人推挤和攻击,便失手杀了全部的人,其中正包括他的生父莱瑶斯。

当时的底比斯城被人面狮身史芬克斯所困:史芬克斯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如果对方无法解答他出的谜题,便会将对方撕裂吞食。这个谜语是:“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谜底是“人”。

底比斯城为了脱困,便宣布能解开谜题者,可获得王位并娶国王的遗孀为妻。俄狄浦斯解开了史芬克斯的谜题,解救了底比斯,于是继承了王位,在不知情下娶了自己的生母为妻,生了两男(厄忒俄克勒斯波吕涅克斯)和两女(安提戈涅伊斯墨涅)。

后来,在俄狄浦斯管治下的底比斯不断遭受瘟疫战祸(参见七将攻忒拜)之苦,于是请托克瑞翁前往德尔斐神殿向阿波罗请示神谕,问道为何会降下灾祸。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俄狄浦斯透过柔卡丝塔和前王莱瑶斯的牧人所提供的线索,如侦探般逐渐地追问,俄狄浦斯才发现他真正的身份是莱瑶斯的儿子,最终也应验了他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

隐约知晓真相的柔卡丝塔震惊不已又无法阻止俄狄浦斯对身份的追查,柔卡丝塔走回宫殿的房间里后便上吊自杀。俄狄浦斯最后得知真相后,信使却传来柔卡丝塔自杀的消息,俄狄浦斯前往其房间抱尸痛哭,拿起柔卡丝塔胸口上的胸针,刺瞎自己的双眼,给予自己比死还要痛苦的惩罚。

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罗马

BC450 《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十二铜表法(拉丁语:Leges Duodecim Tabularum/Duodecim Tabulae),又称十二表法[1],是古罗马在共和时期约前450年制定的法律,因为刻在12块铜牌(也有说为着色的木牌)上,故而得名。十二铜表法被认为是现今“成文法”的始祖,也是欧陆法系中的“罗马法”的源头之一[2][3]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元老院被迫承认罗马人民大会制定法典的决议,设置十人委员会。按照蒂托·李维所说,十人委员会随后派人赴希腊考察雅典的梭伦宪法以及其他城邦法律[4][5]。不过,后世的一些学者否认罗马是从希腊人那里学习法律的[6],至少他们去的不是希腊而是意大利南部的大希腊[7]。至公元前450年前十表制完,第二年又补充二表。因各表系由青铜铸成,故习惯上称作《十二铜表法》。在罗马共和国治下,十二铜表法渐渐失去效用[3] 。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入侵罗马,在战火中铜表全部被毁,原文散佚,现在只能从其他古代著作中略见梗概。

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分别为:传唤、审判、求偿、家父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占有房屋土地、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之补充、后五表之补充等十二篇。十二铜表法颁布之后,就成为共和时期罗马法律的主要渊源。该法典对于贵族的权力作了一些限制。法典明文规定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和维护私有制,保护罗马公民的私有财产。此外法典还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8]

BC287 《霍滕西阿法案》

霍腾西阿法案_百度百科 (baidu.com)

霍腾西阿法案,古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经过斗争,由平民任命的独裁长官霍腾西阿(Hortensia)于公元前287年公布的一项法律。宣布平民议会的决议对全体公民具有约束力,从而使得平民最后赢得了参与国家立法的权利。这一法案标志着贵族与平民斗争的结束,从此平民在政治、经济和法律上都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

古罗马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 - 知乎 (zhihu.com)

油画 《刺杀凯撒》

电影 《埃及艳后》

克娄巴特拉七世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克娄巴特拉七世·费洛巴托(希腊语:Κλεοπάτρα Φιλοπάτωρ;拉丁语:Cleopatra VII Philopator,也译作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克莱奥巴特拉七世、克利奥巴特拉七世、克利欧佩特拉七世[1]、克丽奥佩特拉七世;前69年—前30年8月12日[2]),中文圈亦称其为“埃及艳后”,是希腊化时代埃及托勒密王国末代女王。

雕像 《奥古斯都雕像》

第一门的奥古斯都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第一门的奥古斯都像(意大利语:Augusto di Prima Porta)是一尊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的白色大理石雕像,高2.04米,完成于1世纪,1863年4月20日于罗马附近郊区第一门(Prima Porta)的莉薇娅别墅发现。奥古斯都的妻子莉薇娅在他去世后退隐到这座别墅。雕像现在收藏于梵蒂冈博物馆

布鲁图斯 罗马广场 关于凯撒之死的演说

布鲁图斯的演讲 - 道客巴巴 (doc88.com)

建筑 罗马 万神殿

万神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万神庙(意大利语:Pantheon,拉丁语:Pantheum),又译万神殿、潘提翁神殿,位于意大利罗马,是一座古罗马时期的宗教建筑,后改建成一座教堂。公元60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将万神庙献给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后者将它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这也是今天万神庙的正式名称。由于其完美的古典几何比例,万神庙被米开朗基罗誉为“天使的设计”。

万神庙始建于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变时期(约公元前29-19年),屋大维的副手马库斯·阿格里帕受委托修建了一座早期神庙。后于公元80年焚毁。图密善皇帝修复后又于公元110年左右焚毁。公元120年代,由哈德良皇帝重建。[1]

这座建筑总体呈圆柱形,在山墙下有一条由大型花岗岩科林斯柱组成的门廊(一级有8根,后面有两组四根)。一个长方形的前厅将门廊与圆形的大厅连接起来,圆形大厅位于一个带围堰的混凝土穹顶下,中央有一个寓意通向天堂的圆形开孔。万神殿的穹顶在建成近两千年后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无钢筋混凝土穹顶。[2]半球体的高度和内圆的直径相同,有43米(142英尺)。[3]

万神庙是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建筑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持续使用。自7世纪以来,万神殿一直被用作一座教堂,专门供奉“圣母和殉道者们” (拉丁语:Sancta Maria ad Martyres,但非正式地称为“Santa Maria Rotonda”)[4]。万神殿前的广场被称为罗通达广场。万神殿是国家财产,由意大利文化遗产及旅游部通过拉齐奥马球博物馆管理。2013年,参观万神庙的人数超过600万。

万神殿巨大的圆形穹顶单元,带有传统的神庙门廊,在古罗马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在古典复兴时期,它成为了一个标准样板,并被后来的建筑师多次借鉴。

※西塞罗 文学家

西塞罗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马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拉丁语:Marcus Tullius Cicero[注 1];前106年1月3日—前43年12月7日),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律师作家雄辩家。他出生于骑士阶级的一个富裕家庭,青年投身法律和政治,其后曾在公元前63年担任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同时,因为其演说和文学作品,他被广泛地认为是古罗马最伟大的演说家和最具影响力的散文作家之一[1][2]。在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政治危机中,他是共和国所代表的自由主义的忠诚捍卫者,马克·安东尼的政敌。他支持古罗马的宪制,因此也被认为是三权分立学说的古代先驱[3],公元前63年当选为执政官,后被马克·安东尼派人刺杀福尔米亚首级制成首爵

西塞罗因其作品的文学成就,为拉丁语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他在当时是罗马著名的文学人物,其演说风格雄伟、论文机智、散文流畅,精通雄辩,设定了古典拉丁语的文学风格。西塞罗也是一位古希腊哲学的研究者[4]。他通过翻译,为罗马人介绍了很多希腊哲学的作品,使得希腊哲学的研究得以在希腊被罗马征服之后得以延续。

西塞罗在古罗马时代的影响在中世纪时代渐渐衰落,但在文艺复兴时被重新振兴。彼特拉克在14世纪重新发现了西塞罗的书信,由此开始了文艺复兴学者对西塞罗的重新研究[5]。因此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在本质上是对西塞罗的复兴[6],并通过他才使经典古代文化的其余部分得以复兴。西塞罗的影响在启蒙时代达到了顶峰,受其政治哲学影响者包括洛克休谟孟德斯鸠等哲学家。亚当斯汉密尔顿等人也常在其作品中引用西塞罗的作品[7]。可以说西塞罗的共和思想,深远地影响了欧洲的哲学和政治学说,并且至今仍是罗马历史的研究对象。

塔西佗

塔西陀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普布利乌斯·科尔奈利乌斯·塔西陀(Publius或Gaius Cornelius Tacitus,也译作塔吉突士,55年?—117年?),罗马帝国执政官、雄辩家、元老院元老,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与文体家,他的最主要的著作有《历史》和《编年史》等等,从14年奥古斯都去世,提比略继位,一直写到96年图密善逝世(现存有残缺)。

塔西佗陷阱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塔西佗陷阱(英语:Tacitus Trap),或称塔斯佗陷阱,是一个政治学理论,得名于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意指倘若公权力失去其公信力,无论如何发言或是处事,社会均将给予其负面评价[2]。这一术语最早见诸中国美学家潘知常的2007出版的《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一书中[3][4],后成为中国学界和媒体的高频词汇。

普林尼

老普林尼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盖乌斯·普林尼·塞孔杜斯(拉丁语:Gaius Plinius Secundus,23年—79年8月24日),常称为老普林尼或大普林尼,古罗马作家、博物学者、军人、政治家,以《自然史[1](一译《博物志[2])一书留名后世。

老普林尼是罗马骑士与元老院议员加伊乌斯·凯奇利乌斯的外孙。他出生在科莫,而非讹传的维罗纳。学过法律,任西班牙代理总督,后担任那不勒斯舰队司令[2]。老普林尼在观察维苏威火山爆发时,不幸被火山喷出的毒气毒死。[3]其外甥为小普林尼,则在远处纪录下了火山爆发的景象。

其一生著有7部著作,其中六本散失,仅剩片段。

“自然法学派”

自然法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自然法(英语:Natural law, Laws of Nature;拉丁语:ius naturale, lex naturalis[1]),为独立于政治上的实在法而存在的正义体系。对它的诠释与使用在历史上千差万别。通常而言,自然法的意义包括道德理论与法学理论。根据自然法的道德学说,在某种意义上,支配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本性或和谐的宇宙真理;而依照自然法的法学理论,法律准则的权威则至少部分来自针对那些准则所具道德优势的思量。经典意义上的自然法是指从社会和个人角度、运用理性分析人性,并且演绎出个人道德行为背后所遵循的规律。

自然法的语义颇丰,它既是一类道德理论,又是一种法理学说,而这两种社会科学的核心却是截然不同的。在自然法的哲学体系中,法律与道德的概念时有交会,这种理念称作“交叠命题”。自然法的学派可谓百花齐放,其主要差异在于,在法律规范的确定方面,道德究竟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英国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第十四、十五章中总共归纳出19条自然法则,并且这些法则可以被精简为一条简易的总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认为,自然法就是理性所发现的戒条或一般法则。[2]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则总结了三条自然法则:私有产权的不可侵犯性;自愿交易、自由签约权;履行承诺的法则。

《人权宣言》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法语:Déclaration des Droits de lHomme et du Citoyen,简称《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颁布[1])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最初的起草人是拉法耶特侯爵,受到了美国杰斐逊的影响。

《独立宣言》

美国独立宣言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美利坚十三个联合邦一致宣言[2](英语:The unanimous Declaration of the thirtee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通称美国独立宣言,是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1776年7月4日,本宣言由第二次大陆会议费城批准。后来7月4日成为美国独立纪念日。宣言原件由大陆会议出席代表共同签署,并永久展示于华盛顿特区美国国家档案馆。此宣言为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

油画 《埃拉伽巴鲁斯》

埃拉伽巴路斯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名画赏析|每一片花瓣都代表着死亡《埃拉加巴卢斯的玫瑰》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 - 知乎 (zhihu.com)

《颓废的罗马人》 托马斯·库退尔 1847年

库退尔作品“颓废的罗马人”赏析--书画--人民网 (people.com.cn)

把书读完自然是个麻烦事 不过若只是了解大概的话倒也没有那么困难

不求甚解 会意即可——

希腊

荷马 《奥德赛

荷西赫德 《神谱》

法国艺术史家丹娜 《艺术哲学》

《伊利亚特》 阿克琉斯的愤怒

《奥德修记》 《塞浦路斯之歌》

《埃塞俄比亚英雄》 《小伊利亚特》

特洛伊失陷记》 《归来》

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

名画《斯巴达王李奥尼达在温泉关战役中》

《普鲁塔克名人传》 伯里克利轶闻

尼采 《悲剧的诞生

萨特 《苍蝇》

阿里斯多芬 《鸟》

《浮士德》

希罗多德 《历史》

罗马

《埃涅阿斯逃离特洛伊》

《母狼哺育洛姆罗斯兄弟》

李维 《罗马历史》

《阻止战争的萨宾妇女》

罗马盛衰原因论》 孟德斯鸠

阿提坎 《罗马史》 伽图自杀

《历史深处的声音》

凯撒 《高卢战记》

维吉尔 《埃利阿斯记》

贺拉斯 《颂歌集》

奥维德 生于盛世之末 《变形记》 讽刺挖苦喜剧汇集罗马法 《查士丁尼法典

盖犹斯 《法学阶梯》 公元2-3世纪

西塞罗 《控诉维内斯》

《普鲁塔克》 卢库鲁斯传

苏维托尼乌斯 《罗马十二帝王传》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最新留言

    Powered By Z-BlogPHP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