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本期将继续讲述英日双方在英帕尔战役中的较量……
4月底到5月上半月间,日军第33师团和印军第32旅,在比申普尔以西,控扼西尔恰尔小径的周边高地,进行了反复争夺。第33师团的田口部队占领波特桑班村之后,双方也你来我往,激战多时。

到4月27日为止,印军第32旅的第8廓尔喀团3营,已经在无线山地区阵地坚守2周,多次击退日军214联队的进攻。英印军在比申普尔方面的主将,印军第17师师长科恩少将认为这个营已经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准备用已经休整完毕的63旅第4廓尔喀团1营替换该营。问题在于,比申普尔与西尔恰尔小径周围山地之间的公路上,已经布满了迷宫般的日军阵地。那是连日以来在公路方向稳步推进,士气正旺的田口部队布置的阵地。
4月27日当天,第4廓尔喀团1营对托朗村外围的一座日军防御阵地发动进攻,损失29人也没能成功。当天夜间,日军先后3次发动夜袭,企图将印军逐出准备第二天继续发动进攻的临时防御阵地,但这个廓尔喀营的营长奥尔德姆中校早已有备,没有让日军得逞。
次日,上级派出3辆李/格兰特式中型坦克助战。29日,奥尔德姆中校组织步兵和坦克协同作战,希望能一举粉碎这个日军防御阵地,打通前往无线山的通道,但损失56人后,依然无功而返。
第4廓尔喀团1营折损85人之后,依然未能替换镇守无线山的友军。要从日军手中夺回这条增援无线山等山区高地的通道,而且要防止他们去而复返,看上去会是一场艰苦的斗争。
科恩决定改变战术,让第4廓尔喀团1营改从西北方与无线山地区取得联系,那里的公路地势相对平坦,日军警戒哨阵地以较为规则的间隔分布,更容易对付。
在战斗间歇稍事休整的廓尔喀官兵。
4月30日,奥尔德姆中校率领他的部队向这条通道推进,32旅北安普敦团1营的一个连会从西面的5846高地前来接应,协助他们彻底打通这条通道。英印军部队将在这条通道上化整为零,逐一清除日军的小型阵地。
第4廓尔喀团1营C连的詹姆斯-埃文斯中尉奉命率一个排(实际兵力相当于2个班),去压制一座日军据守的小山包。初步侦察完毕,埃文斯就暗暗叫苦。日军阵地位于山包的逆侧山坡上,也就是说不翻过山头压根儿就无法进攻。埃文斯决定将他的部队分成两组,一组由他直接率领,从正面进攻,吸引日军注意力,另一组从侧翼包抄。埃文斯目送包抄组开始迁回行动,这才带领正面进攻组慢慢地匍匐前进。一步……—步……不紧也不慢,不久便能看见日军阵地了。
跟随在埃文斯身旁的印度准尉突然蹲起身,举起步枪,瞄准,开火,然后卧倒——一连串战术动作干净利落。埃文斯取出手雷,拉掉保险索,起身抬肘将手雷甩了出去。那个印度准尉再度蹲起身瞄准射击。
“叭!”一声枪响。
“妈的!”埃文斯直呼倒霉,就在甩出手雷的那一刻,他中弹了。
一个廓尔喀医护兵摸索上来,带着急救包给埃文斯紧急处理。他一边包扎伤口,一边说道:“只是个小眼儿,长官。你会没事的。”医护兵给埃文斯注射了吗啡,等他走回急救站的时候,药力发作,已经头重脚轻了。
最终这个排在第3火枪骑兵团的坦克支援下,成功攻克了这个日军阵地,但坚持到最后的只有7个廓尔喀士兵。在这座阵地里,一共找到28具日军尸体。
第4廓尔喀团1营逐个占领了这条通道上的所有山包阵地。不过到这个时候,显然这个营的专职任务已经变成守卫从比申普尔向西延伸到山区的这一系列山包阵地,保持西尔恰尔小径畅通了。虽然奥尔德姆中校的这个营占领这些阵地之后,第8廓尔喀团3营所承受的压力会减轻,但他们还是无法被替换,只能原地留守。
日军当然不甘心就此让英印军重新打通西尔恰尔小径,掌握主动权,组织了多次步兵反突击。第4廓尔喀团1营在战斗中军官和士兵都减员严重,但严峻的形势,也使得一批廓尔喀士官得到了独立指挥作战的宝贵机会。
5月8日,西尔恰尔小径上位于21.6号里程碑取水点以北180米一个警戒排的指挥权由贾吉布·普恩准尉接管。根据奥尔德姆中校的记录,当晚,日军就对这座山炮警戒阵地发动了进攻。2门75毫米口径山炮进行了20分钟炮火准备,随后日军步兵发动了持续的大规模步兵攻击。这个警戒阵地的铁丝网被日军炮弹砸了个稀巴烂,有几座工事也被75毫米炮弹击中,虽然打不穿工事外壁,但廓尔喀士兵的火力控制范围因此受到了限制。日军在黄昏后便发动了进攻,步兵突击得到重机枪火力的直接支援,而且在阵地90米之外的丛林边缘,就有一门日军的速射炮提供近程炮火支援。尽管如此,贾吉布仍指挥被围的这一个廓尔喀排,击退了大约200名日军步兵的连番进攻。天亮后,贾吉布排在阵地外面一共清点了25具日军尸体,还有相当数量的武器和其他装备。
这样的阵地战造成的人员伤亡很大。经过连日战斗,第4廓尔喀团1营阵亡、负伤和失踪人员合计达到212人。第10俾路支团7营的约翰·兰德尔上尉称,季风季在英帕尔进行的这种近战,完全可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残酷的欧洲西线战场相比。
英印军的阵地外围一般都有铁丝网护卫,而日军经常离他们只有四五十米远。每一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严阵以待。比申普尔外围的激烈阵地战持续了大约3周。当地山区的灌木丛比钦山山区的更加茂盛,而且非常潮湿。交战双方你来我往,许多阵地会多次易手。兰德尔上尉在缅印战场还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近战。
日军往往会一直冲到距离英印军阵地几米远的位置,双方会直接拼刺刀。英印军反击的时候,会用手雷,汤姆森冲锋枪,廓尔喀反曲刀,步枪刺刀,真正将日军彻底扫荡干净。5月上半月在比申普尔地区的战斗中,英印军的人员损失也很重,但他们的士气没有出现什么问题。英印军官兵都觉得他们正在走向胜利。即使在炮弹出现短缺的时候,英印军的炮火也会让日军望而兴叹,皇家空军完全控制了战场上空。补给一直都在通过空运送入英帕尔战场,伤病员会得到及时救治,美军的野战救护部队也会伸出援手。
日军蒙受了大量兵员损失,但科恩的步兵力量也在战斗中不断消耗。英印军显然无意一直和日军这样耗下去,军长斯库恩斯中将和科恩都在谋划一次决定性的攻势,将已经十分疲惫的日军第33师团从比申普尔地区赶出去。
公路方面,田口部队在波特桑班的阵地有一座有力的炮兵阵地提供火力支援,多次击退英印军的攻击。在第4廓尔喀团1营转移阵地后,32旅第14旁遮普团9营承担了攻打比申普尔南面公路沿线日军的任务。5月6日,这个旁遮普营终于拿下日军的速射炮阵地,缴获4门火炮,其中包括1门新式47毫米速射炮。
为了打破田口部队在波特桑班村的主阵地,英印军精心组织了一次多兵种协同攻势。炮兵缺乏弹药,那就加强空中火力支援力度。5月7日天刚亮,美国陆军航空兵的B-25“解放者”轰炸机便在这个村落空投1000磅重磅炸弹,“复仇者”轰炸机紧随其后,进行俯冲轰炸。空袭结束后,旁遮普步兵在泰迪·佩蒂特少校指挥的第3火枪骑兵团A中队的李/格兰特式中型坦克和第7轻骑兵团的一个斯图亚特轻型坦克连支援下,向日军防御阵地发动攻击。
A中队的一位连长弗雷迪·谢泼德中尉坐在李/格兰特式坦克的指挥席上,透过潜望镜观察车载机枪的火力打击效果。7.62毫米勃朗宁机枪子弹在近距离将日军的土木工事打得千疮百孔。滚滚烟尘之中,谢泼德发现大约9米外有三座茅屋,一门反坦克速射炮的轮廓清晰可见,坦克车载机枪的子弹几乎能击中它了。谢泼德指示炮手直接向那门炮开火。在日光照耀下,整个反坦克炮的护盾已经清晰可见。在近距离找到这个目标,令谢泼德非常兴奋。他亲自三次给37毫米副炮填装炮弹射击。李/格兰特式坦克先后向这门速射炮发射了1枚37毫米穿甲弹和2枚37毫米高爆弹,75毫米主炮也射出2枚高爆弹。日军的这门速射炮被彻底打瘫,一旁的弹药箱也沐浴在火焰之中。
(上图)第33师团继任师团长田中信男中将(刚刚上任时还是少将代理师团长)。在到达比申普尔之前,田中对英帕尔作战的前景满怀信心,对前任师团长柳田中将颇为不屑,但前线的严峻现实很快让他改变了看法。
旁遮普步兵在坦克的有力支援下,成功在日军主阵地打开了一个小口子,然而日军很快就组织人员顽强抵抗。这一天的进攻虽然已经能够压制日军,但要占领这座阵地还要多费一番工夫。在第二天的战斗中,田口工兵联队第2中队长田口重雄中尉负伤,日军共伤亡70人之多,1门山炮被破坏,1辆九五式轻型坦克被毁。日军坦克兵将坦克上的车载九七式机枪拆下,继续同英印军战斗。
5月9日,旁遮普步兵以重迫击炮对波特桑班村实施打击,草木结构的民居建筑,在迫击炮火波及下,多被焚毁。砂子田步兵大队为了阻止李/格兰特式坦克的紧逼,以敢死队携带“九九”式破甲手雷和“九三”式手雷实施肉弹攻击,使一辆坦克底盘受损。另有一辆英印军坦克在波特桑班溪畔被日军工兵的炸药破坏,被迫丢弃。
5月10日午夜,田口部队指挥官,工兵联队长田口中佐从战壕中探出上半身观察敌情时,身侧落下一枚英印军重迫击炮炮弹,胸部当场重伤,在送往宁索康途中即告身亡。此后,该部改由砂子田长太郎少佐指挥。
英印军逐渐加强了攻击力度。到5月14和15日,皇家空军和美国陆军航空兵在两天之内一共组织了80架战斗机和轰炸机实施密集空袭,第3火枪骑兵团和第7轻骑兵团又调坦克生力军助战。5月20日,在先后伤亡130多人后,日军仅剩60余人,实在抵挡不住,只得弃守波特桑班。
5月下半月,英印军在迪登公路沿线的战斗要图
这个时候,牟田口司令官正在积极组织对比申普尔方向的重点进攻,新任第33师团长田中信男少将也即将正式接任。然而科恩无意一直被动防御,也开始酝酿反攻。按照科恩的计划,第48旅的2个主力营(第5廓尔喀团2营和第7廓尔喀团1营)在旺京的第4军预备队地区休整完毕后,会由旅长卡梅伦准将亲自率领,从罗格塔克湖东南大范围迁回包抄日军第33师团后方。与此同时,伯顿准将的63旅将接管麦肯齐第32旅在比申普尔南方公路的阵地。在48旅主力到达33号里程碑的托邦地区后,63旅和该部即同时发动进攻。这一计划执行的正是斯利姆一再耳提面命的铁锤加铁砧夹击战术。
卡梅伦5月5日即率部离开旺京,在5月13日(一说14日)从比申普尔附近出发,经过三天的秘密夜间行军,5月16日清晨,到达托邦地区。在呼叫一次空投补充补给后,卡梅伦下令让他的两个营推进到萨洛伊洛克,截断当地的公路。
当时日军第14坦克联队的坦克正在陆续从伯莱尔方向调入比申普尔战场。5月17日,日军发现2000多名英印军官兵突然在托邦附近出现,大吃一惊。英印军在双方都计划实施攻击的时候,一举抢得先机。按照日军第33辎重联队长松木熊吉中佐的报告,17日中午,卡梅伦旅即占据了托邦附近的道路隘口地区。第33师团迅速组织部队应战,这已经不是为了保证计划中的重点进攻顺利进行,而是为了保障他们自己的生命线。
起初日军并不清楚英印军这支迂回部队的实力,松木中佐以配属的兵器勤务队共50人直接对英印军阵地发动夜袭。一个汽车辎重小队的8辆卡车(据英方资料记录,同一时间段从北方另有3辆汽车硬闯),在勤务队掩护下,企图强行穿过英军路障阵地,前往莫伊朗,结果几乎全被炸毁。5月18日凌晨,田中信男师团长刚到楚昌普尔就接到松木的急报,得知英印军给他这个新任师团长来了个下马威。他这个师团长现在连前方的部队都够不着,好在为了组织重点进攻,各增援部队都正在沿着迪登公路赶来。
田中命令最先向楚昌普尔方向靠拢的濑古大队18日午夜赶到战场,在松木指挥下,尽快对托邦的敌军阵地发动进攻。濑古率领他的部队在19日天亮前就开始突击。过于心急的日军在没有进行仔细侦察的情况下,仅以少量兵力突击优势英印军的防御阵地,结果自然以惨败收场。前文已经交待过,濑古大尉指挥的这支部队只有半个大队的编制,实到兵力更少。19日投入攻击的约150名日军,战死52人,负伤20人,除了一位中队长金子中尉外,所有军官非死即伤。但日军还是不接受教训,第二天拂晓,在1门150毫米榴弹炮的火力支援下,金子指挥残存兵力再度进攻,结果还是一样。等到这次攻击结束的时候,该大队的战斗人员仅剩金子中尉以下19人而已。
同一天,师团参谋掘场库三中佐为了迎接师团长,从公路西侧山区绕道来到楚昌普尔。田中师团长同掘场参谋见面后,得知托邦北方的师团主力急需得到统一指挥,便将当地的战斗指挥任务委托给同行的第15军高级参谋木下秀明大佐,次日一早出发,经西方山区前往前线的师团司令部。第15军作战主任参谋平井中佐,大本营参谋德永八郎少佐和掘场中佐随同田中一同前往。
22日,田中一行来到莫隆的第15军前线指挥所。田中师团长在向牟田口司令官报告后,即动身前往萨都附近莱玛奈的师团司令部履任。次日,柳田中将正式将第33师团指挥权移交给田中少将。柳田中将在离任之际,对于战况极度悲观,坦言:“战况每时每刻都变得更为不利,全军覆没不过是时间问题。”
这一时期,日军在托邦的战斗始终未见起色。5月21日14点,岩崎胜治大尉指挥的第54师团154步兵联队第2大队,以及第14坦克联队先头中队已经赶到楚昌普尔。同一天傍晚,木下大佐决定让1门重炮、1门山炮和4辆九五式坦克支援岩崎大尉率部向印军48旅阵地进发。48旅的两个廓尔喀营根本就没有料到会在托邦与日军坦克遭遇,为了轻装行军,他们并没有配备反坦克炮。然而岩崎大队等各部日军在行军途中耗费了太多时间,为了等候坦克支援,没有在当晚发动夜袭。
22日,英国皇家空军的飓风式战斗机在托邦上空非常活跃。日军岩崎大队在英军战斗机的250磅炸弹和航炮骚扰下,备战工作十分不顺。进攻开始后,日军的九五式坦克当先冲锋,岩崎的步兵在后方紧随。尽管卡梅伦旅没有携带反坦克炮,但他们还有另外一种反坦克武器可用。指挥官命令甘朱·拉玛带着配备的PIAT反坦克投弹器去前沿阵地对付日军坦克。
英军的这种反坦克投弹器重量仅15公斤,两年前才开始列装,有效射程比博伊斯反坦克枪还要近,仅为约137米,是一种非正统的单兵反坦克打击武器,在英联邦军队中配备的数量并不多,也不太受欢迎。拉玛接到任务时,头皮就一阵发麻,心道:“这是让我拿这破玩意儿去前线送死吗?”无论心里怎么想,拉玛执行任务却毫不含糊。他和填弹手带着一具投弹器,匍匐到阵地前方一个比较隐蔽的位置,仔细观察行进中的日军“九五”式轻型坦克。
英联邦军队使用的PIAT反坦克投弹器。这款武器不是太受欢迎,但相当实用。
日军没有发现廓尔喀步兵阵中配备反坦克炮,认为这一战对坦克威胁最大的就是皇家空军的战斗机,在周围保护的步兵同样非常留心敌机。谁知还是防不胜防,一辆坦克突然中弹起火,而日军都没有弄清楚这枚炸弹究竟是从什么方向来的。实际上那就是一枚拉玛射出的1.1公斤榴弹。不多时,又一辆日军坦克也被击中。这时上空的飓风式战斗机开始俯冲投弹,日军坦克兵见势不妙,行动倍加小心,剩余的2辆坦克再也不敢过于逼近。连拉玛自己也没有料到,这支投弹器能够取得如此战果,后来为他赢得了一枚军功勋章。
日军岩崎大队在23日凌晨1点一度突入48旅阵地,但突击步兵遭到英印军集中火力打击,伤亡很大,连岩崎大尉本人也在战斗中负伤。眼看已经无法继续深入,日军只得退回进攻发起位置。
之后卡梅伦的部队还将面对日军的多次攻击。两个廓尔喀步兵营主要依靠飓风式战斗机提供空中火力支援,补给也全靠C-47运输机空投支持。为了尽可能准确地让物资落入48旅阵地,C-47运输机的飞行员不得不将飞行高度压得很低。
如果伯顿准将的印军63旅能够及时从北面南下,突破砂子田部队的阵地,按照科恩的预定计划,与48旅形成南北夹击态势,那么第33师团主力在比申普尔周围的阵地就会面临全面崩溃的险境,问题在于63旅并没有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63旅的进攻从一开始就遇到强有力的抵抗,日军的土木防御工事在任何地方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63旅一部虽然奋力拿下托克帕·库尔以西的三瘤高地,彻底解除了日军对西尔恰尔小径的压力,而且无意中切断了拉麦的第33师团司令部与前线两个步兵联队之间的联系,但日军215步兵联队接到急报后,及时回援,在波特桑班以西的卡·艾莫尔一线与63旅缠斗,使该旅无法南下接应卡梅伦的第48旅。
【未完待续……】